曝氣生物濾池(BAF一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)是在傳統(tǒng)高負荷生物濾池和生物接觸氧化池的基礎(chǔ)上發(fā)展而來的一種新型生物膜反應(yīng)處理廢水的技術(shù)。把生物接觸氧化與吸附過濾兩種工藝過程整合在一個構(gòu)筑物中,通過曝氣和反沖洗等手段,既提高了生物量、生物活性和生物氧化能力,又可以將截留在濾料上的剩余污泥、脫落的生物膜、懸浮物等按時沖洗干凈,不斷更新,省去了后置的沉淀池。
根據(jù)水和氣的流態(tài)及濾池中填料的比重,曝氣生物濾池可以分為多種型式,其中,BIO-FOR型是比較成熟的、常見的一種;BIOSTYE型是目前應(yīng)用較多的另一種型式;而BIOCAR-BONE型則屬于早期的應(yīng)用型式。
(1) BIOFOR型
SIOFOR型,生物陶粒濾料底部為氣水混合室,其上為氣水分布板及墊層、濾料。濾料密度大于水,自然堆積。
廢水從底部進入氣水混合室,通過氣水分布板及墊層后,進入濾料層。在濾料層中BOD5,CODcr,NH3一N和SS得以去除。反沖洗時,氣、水同時進入氣水混合室,經(jīng)氣水分布板分配后。進入濾料層,反沖洗水則返回濾池前端重新進行處理。
RIDFOR采用上向流(氣水同向),一是可以促進布水、布氣均勻;二是濾料底部所截流的SS,可在氣泡上升過程中被帶入濾池上部,從而加大了濾料的納污率,延長了反沖洗周期。
(2) BIOSTYE型
BIOSTYF型采用的是密度小于水的濾料,也采用上向流運行,在濾池頂部設(shè)置格網(wǎng)或濾板,以防止濾料流失。正常運行時,濾料呈壓實狀態(tài),反洗時也采取氣水聯(lián)合反洗。反洗水向下流,將被壓實的濾料小球沖散,反洗出水則從濾池底部流出。
(3) BIOCARBONE型
廢水從濾池上部進入濾池,在濾池中下部設(shè)置曝氣管進行曝氣。曝氣管上部主要進行生物降解;曝氣管下部主要起截流SS和脫落的生物膜的過濾作用。隨著濾料層截留物的增多和粘附在濾料上的生物膜的生長,濾層的水頭損失也會逐漸增大,當(dāng)達到設(shè)計值時,濾池開始反沖洗。
生物陶粒濾料是BAF工藝的核心。在濾層中同時發(fā)生著氧化降解污染物和吸附截留懸浮物的作用。陶粒濾料表面生物膜的數(shù)量和質(zhì)量是決定RAF工藝處理效果和處理效率的關(guān)鍵。
這種濾池屬早期曝氣生物濾池,其缺點是:負荷低、大量被截流的SS集中在濾層上部幾十厘米處,其納污能力不高,運行周期短,目前已經(jīng)很少使用。